《肖申克的救赎/The Shawshank Redemption》:救赎你我
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海报之一
一部我永远不想看完的电影。从原著到电影,心灵随着Andy一起成长,一起发展。
【剧情】
1946年,年青的银行家安迪(蒂姆•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)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,这意味着他要在肖申克的监狱渡过余生。
银行家出身的安迪很快就在监狱里很吃得开,他懂得如何帮助狱卒逃税,懂得如何帮监狱长将他收到的非法收入“洗白”,很快,安迪就成为了狱长的私人助理。
一名小偷因盗窃入狱,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,兴奋的安迪找到了狱长,希望狱长能帮他翻案。虚伪的狱长表面上答应了安迪,暗中却派人杀死了小偷,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监狱帮他做帐。
安迪知道真相后,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! (来自豆瓣)
【理性分析】
其实这部电影来自Red的记述,电影中我们可以听到旁白,在原著中这一点更是显而易见。电影和原著多少有些出入。角色设定就是其中最主要的。原著中的Andy是一个又瘦又小的人。但在电影中,为了能突出Andy这个角色,特意将他改成高大的形象。其实何止是高大Tim Robbins那193cm的身长,简直是huge!这样虽然与原著后文的记述有悖【一方面,原著中的Andy应当是矮小而不起眼的;另一方面,原著中Stephen安排了Andy钻下水道,Red评论道“也只有像Andy这样身材的人才能钻进去了”。显然导演安排了一根大号的水管】,但无疑从电影的角度是成功的——我们在一列犯人中马上找到了Andy。
在演员选择上,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俨然也是成功的。首先是主角的扮演者——蒂姆·罗宾斯大家对他可能不是十分熟悉。其实,他是一位演员兼导演。曾经指导和出演了多部包括《死囚之舞》在内的多部优秀影片,并多次获奖。他在这部电影中对于Andy这个角色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,从一开始进入Shawahank时的对人生的不平的愤恨而产生的自闭,到发现人生新目标时短暂的喜悦和憧憬,到Williams的死再次使他放弃。整个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过程中Andy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象,都被他很好的把握和展现。
另一位主人公Red的扮演者摩根·弗里曼想必大家一定非常熟悉。前不久我还和准姐夫谈到他,说他是那种其实表演路线单一,但却能用一种法子变出千万花样的演员,就和我喜欢的梅丽尔·斯特里普一样。片中,他的表现一如他的其他电影——沉静,平淡而富有变化,一如入口之水,开始是毫无味道,只有到了嗓子眼才能体会其万般变幻。
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史蒂芬.金的代表作收录在一本名叫《Different Seasons》的由包括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在内的四则中篇小说组成的集子中。四则故事中,有三则被翻拍成电影,一度创下纪录。而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其中最为成功的!
【感性认知】
电影中Andy与Red是朋友,他们分别给予对方物质和精神的帮助。Andy为朋友所提供的是心灵的扶持,而Red提供的是物质上的援助。正是由于这种关系,人性和救赎的主题在这部电影中才更加深入。从而造就了这史上最完美的电影。
时光上有人对这部品是失望的,有人说这是好莱坞吹的肥皂泡。
每个人对一样事物都有个性的认知。他们可能是看惯了英格玛·伯格曼,看多了安东尼奥尼。前者会让观众背上时代,伦理的包袱,如果你能看完,能看懂,你绝对几个小时内阴着脸,几天内不断思索挖掘;后者的作品让你迷惘,感觉与世界疏离,孤独,孤独,你不会好受【想当年一部《蚀》折磨了我多久!】。《肖申克》之所以被推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,我想不是因为它在拍摄手法上有多大的突破,不是有多深刻的艺术内涵,而是因为它用浅白而含蓄的手法表达了人生的哲理——对自己,对他人决不放弃。
浅白不是肤浅,一个深刻的道理有很多种讲法,《肖申克》用了一种能为绝大多数人理解的说法。记得Andy在广播室里发那张黑胶盘,感觉他似乎没有在监狱,而是在家里,一个平常不过的午后。那是解放的另一种形式吧。
片中有几句话“人或汲汲而生,或汲汲而亡”,“有种鸟是笼子所无法禁锢的,他们的羽毛过于美丽”,“希望,是个好东西”,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
我常常这样想——假如我也像Andy一般,含冤入狱,是否也会用一把小凿子,开辟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呢?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可笑的,我想电影还告诉我们一点,越狱不是那么简单的,好好过日子吧~
电影看完了,真想拥抱影片中的每一个人
原载于风行
这篇东西是我两三年前写的,原文现在看来是可笑的。被我搬了无数的地方后,我想在这里,它也算是终结了吧。 |
-
1
评分人数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