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资料]同志作家向偏狭的人讲述历史【卫报观察家专栏】
同志作家向偏狭的人讲述历史
【卫报观察家专栏】 Rachel Cooke 20007年7月22日
本周Channel4为纪念英国同性恋合法化40周年制作了一季特别节目。其重头戏《迷情站台》在今晚上映。剧本由Kevin Elyot创作,1994年他因《我与雷格的一夜》受到关注。《迷情站台》拥有太多困扰的元素,在观看了提前发行的DVD后我失眠了。它展示了伦敦的阴暗面:被欺辱的男孩走过漏水的地下通道,刚下班的服务生在公园被暴徒毒打,一个娈童嫌犯只穿着短裤在被纵火的厨房踯躅。
剧中的伦敦像03年一样热得人喘不过气。每个角色,不论正派或反派,都因紧张不安而嘴唇微张;每个房间,不论华丽与否,空气中都带着暧昧潮湿的味道。男演员们都很英俊和健硕,令人联想到成熟的果实,鲜美多汁:我们等待着,屏住呼吸,等到的却是这些帅哥被打得鼻青脸肿,瘫如烂泥。
电影的巧合性和悲剧色彩因一宗真实的憎同凶杀案更显立体:2005年24岁的同志助理Jody Dobrowsk在克拉彭公园被一群暴徒殴打致死。人们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原来只是表象——影片以一对同志的婚礼作为开头,充满了是泡沫香槟和小肉肠的味道,他们的直人朋友在婚礼上疯狂的庆祝,那势头仿佛在宣布:参加你们的婚礼比参加异性恋婚礼更让人高兴!
当然,这种剧情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。上周的一次采访中Elyot谈到这部电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:为什么当今社会对同性恋日渐宽容的同时,还存在大量的暴力憎同行为?我不确定他在电影中有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,但他确实将两种黑白现实清晰地展示在了人们面前。
我想《迷情站台》的不足在于,它只表达出了一部分主旨。对话设计得很出色(中产阶级直人间的对话虚伪得流油,你甚至可以用来炒盘菜),剧情引人入胜,表演也令人激赏。但电影的整体感觉还是显得过于极端和老套。还有主流电影中那种惶恐不安的同志角色,他们总是以同一种面貌出现——一群小人物,唯唯诺诺,随着剧情的发展却又变得...头脑发热起来。
同一个采访中,Elyot抱怨电视上很少出现真实的同志生活——他指的是同志的性生活。
我在想为什么他这么认为。谁愿意仅仅被性取向归类呢?角色不可以碰巧是同志,就像碰巧是直人吗?他认为我们会为同志的原始欲望坐立不安,尽管确实有这个可能,但还有很多人不这么想。关键在于去理解。我的同志朋友会出来跟我喝咖啡,给我讲用雷达探测男人——“他能持续15分钟!”——然后我们会继续做该做的事。我不会感到吃惊,也不会觉得无聊,就像女性朋友间讲她们遇到的帅哥,你问问题,傻笑,然后聊别的。
John Inman(按:出演“百货店奇遇记”英国电视中第一个有易装癖好的角色)今年三月去世,他生前曾在同志中引起一系列争论———像Russell T Davies(英版同志亦凡人的编剧)就坚定地支持Inman的女性化风格,而其他人则嘲笑他的一成不变。但现在呢?如果说以前的同志假斯文,走中性路线,现在的同志则在大搞男根崇拜。黑屋、猎艳场所、疯狂一夜情,还有很多其他的。没有人能够这样生存下去,即使最原始的人也不能为性而活。
艺术可能将我们带入死胡同。我在看BBC五月份播出的一部关于作家Daphne du Maurier的戏时发现,剧中她的同性恋倾向似乎比作品本身还重要。我在看《迷情站台》时又有这个感觉。在《迷情站台》的开头,由Rupert Graves饰演的同志作家,向一位制片人推销自己的书,却被告知他的内容早过时了。“关于同志的话题”制片人(Neil Pearson饰)说,“我们已经不再纠结呢。同性恋已经被大众接受了。”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证明结论相反。讽刺的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长发制片人没说错。大部分人已经不再纠结同性恋话题,而年纪渐长的同志作家却还没意识到。 |